日期:2025-07-19 11:21:47
叶圣陶先生为选本《大学国文(现代文之部)》写的序言中,提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:
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,阅读得其道,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技术训练方面,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。现在说写作能力差,大概阅读能力也不见得没有问题吧。
这种说法并不新鲜,我最早是从朱煜老师那里得知的,今天算是溯源。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吸收,对写作具有促进作用,但还是有无数的人虽然读书很多,仍然下笔无言,摸不到写作的门道。原因何在?
就我个人感受而言,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时对优质的言语文本毫无察觉,无法读懂作者特别的表达,并停顿下来主动揣摩。没有这个咬嚼文字的过程,迁移运用就无从谈起。
我曾经写过自己阅读时的两个案例。
第一个是刘克襄在《男人的菜市场》一书中写木栅栏菜市场:对这座传统菜市场,我不禁充满了喧闹的繁华想象。想象一张台北盆地的清明上河图,在此南区山脚边的小镇,天天丰实地川流不息。句中用了“喧闹”“繁华想象”“清明上河图”“丰实”“川流不息”等词语,构筑了一个烟火味儿浓郁的菜市场形象,给人一种熟悉的新鲜感。
我读完这个句子,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小城体育广场旁边的菜市场,并模仿写了句子:对这座菜农和顾客自发形成的菜市场,我不禁充满了喧闹的繁华想象。想象一张豫北大地的清明上河图,在此小城一隅的体育广场边,天天丰实地川流不息。这样的描述满足了我对这个菜市场的全部想象。
展开剩余62%第二个是刘娟的文字。她的文字很美,有网友直呼可以封神,但我更喜欢她出其不意的表达。
如,她写阳光:阳光又白又烫,我直起腰身,闭上眼睛。
她写葵花地:路的尽头就是我家的葵花地。葵花已有半人多高。没有风,田野安静得像封存在旧照片里。
她好像拿到了一把语言的万能钥匙,打通了世间万物的任督二脉。乍一看,怎么可以这样用?再一读,又在意料之中。
我为什么能够模仿着去写,首先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,才使得后期的迁移运用成为可能。如果读者不能在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,阅读再多的文章也是徒然。所以说,想提高写作能力,就要先提高阅读能力。
这种能力的获得固然可以凭借大量阅读自己领悟一些,但如果能够经人指导,使领悟更加直捷而且周遍,自然更好。这一点,朱老师的第一次文本细读课程就给我带来了震撼。
针对《观潮》的第二自然段,他做了这样的解析——
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潮来前的视觉信息。“据说”一词写了作者第一次观潮,对“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”并不确定。
“宽阔的钱塘江横在眼前,江面非常平静,越往东越宽”是作者由眼前向远处望去,潮水还未到来;“镇海古塔、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”则将视线拉回近处,形成“远→近”的第一次转换。
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”,作者再次将视线推向远处,完成“近→远”的第二次转换。
远处没有意外的风景,作者又拉回视线,聚焦近处人群:“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。大家昂首东望,等着,盼着。”完成“远→近”的第三次转换。
作者写作时并非刻意地安排远近顺序,而是根据观景时的自然视线变化组织内容。知道了这些,我们在教学写作时,就不会再机械地训练写作顺序,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观景实况有条理地组织内容。
这样的文本细读多么重要!如果老师也能够这样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窥得写作的秘密,写作文时自然就容易得多。当然,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,一要得其道,二要经常的历练,历练到成了习惯,才算有了这种能力。(《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》)
说到底,还是要从文本细读出发,把藏在文字里的巧思嚼透了、记下了,常琢磨、勤动笔,写作的门自然就开了。毕竟,读得通透,写才有望通达。
扫码可见
发布于:上海市宝利配资-正规配资公司-免费配资-每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