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19 11:40:02
一个9岁的男孩,和生父、继母还有爷爷奶奶等一共七个人,挤一辆越野车从广东去广西玩。怎么坐下的?孩子被安排在了后备箱里。
孩子妈妈后来知道了这事,挺生气的。她把孩子的抚养权要了回来,还因为这个事,把孩子的爸爸和继母告上了法庭,理由是觉得孩子健康权受到了侵害。
法院那边,案子已经开过庭了。孩子妈妈拿到了孩子的抚养权。
记者去问孩子的爸爸刘先生,他承认确实让儿子在后备箱坐过一段路。但他说:“不是全程,就一两个小时高速那段,其他时间挤在前排。后备箱和前头是通的,孩子也没说憋得慌。我们就是边走边玩,不是一直在开车。”
展开剩余68%刘先生还坚持说,孩子是“自愿”的,因此他不会道歉。
乍一听吧,这事儿像个重组家庭纠纷,外人不太好插嘴。
但把“孩子坐后备箱”这事单独拎出来看看,确实让人心里一串小问号。
首先,合不合法? 别说超载这事儿本身就踩法律红线了(一辆车挤七个人,能合规吗?),关键是:后备箱,那是给行李用的,哪能坐人啊? 尤其是高速路上,没有安全带,真出了事故,特别是被追尾,那后果想想都后怕。
然后,那句“孩子自愿”。 一个9岁的孩子,面对爸爸的安排,他能有多少底气说“不”?尤其是在重组家庭,和继母一起的长途旅行里。
“自愿”这个词,听起来好像轻飘飘,但这背后的压力和不自在,真的简单吗?
再说了,就算是孩子为了能和大家一起出去玩,主动提出来,作为大人,作为监护人,责任不就是保护他远离危险吗?挤一点、换辆车、分两批走……难道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?
至于生母追究法律责任,这当然是她的权利,法律会去衡量。
但跳出官司本身,作为一个父亲,对那个愿意跟着他去玩、信任他、却不得不蜷在后备箱里的亲生儿子,刘先生那句“不道歉”,总让人觉得堵得慌。
孩子是安全到家了,似乎没出事,但一个本该保护他的父亲,做出这样的选择后却没有丝毫觉得欠妥的地方,这份“理所应当”的态度,本身就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。
安全风险暂且不说,那种“被安排在最不安全、最不舒服的位置”的感觉,会给孩子心里留下什么? 孩子的心思细腻又敏感,哪怕大人觉得小事一桩。
这事也提醒所有父母,特别是重组家庭的家长们:孩子的安全是底线,无可妥协。
日常相处中的分寸感很重要。有些事情,哪怕孩子没说,哪怕外界不知道,作为监护人,自己心里得清楚对错。
父母间的恩怨,最终压得喘不过气的,往往是中间那个不知所措的孩子。
这场诉讼也许能裁定对错,但那条通往桂林路上后备箱里的时光,和孩子心里那道可能的划痕,又将如何真正去愈合呢?
发布于:湖北省宝利配资-正规配资公司-免费配资-每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